(相关资料图)
作者:刘琪瑞
鸟语是自然界最美的语言,倾听鸟语是一种享受,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。
据鸟类学家统计,目前全世界约有9000种鸟,它们中间约有两三千种不同的语言。这些鸟语各具特色,比如乌鸫能使用26个基本语句,云雀能“演奏”出3至5个音符的乐曲,夜莺能唱出20多首歌曲,乌鸦的语言至少有300种……
古人很早就善于聆听鸟鸣,很多知名诗人还以鸟为题,模拟鸟语,抒情寓意,形成了别具一格的“禽言诗”。这类诗歌以北宋梅尧臣为首创,其《禽言四首》记录了四种鸟的鸣叫,有叫声“不如归去”的子规,有拟声“提壶芦”的鹈鹕,有谐音“泥滑滑”的竹鸡,有类似“婆饼焦”的山鸟。北宋苏轼还写有《五禽言》,诗人在序中云:“春夏之交,鸣鸟百族,土人多以其声之似者名之,遂用圣俞体作《五禽言》。”“圣俞”即梅尧臣的字。南宋陆游、刘克庄都写过“禽言诗”。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作有《五禽言》,分别写了黄鹂、鹈鹕、苦恶、子规、鹧鸪五种鸟,均以其鸣叫声入诗,更为可贵的,这些诗“言若拙而意颇关风劝焉”,是借助鸟语表达讽世劝诫之意。如首节的“唤起,唤起。东方明,门前已如市。上林有鸟杀司晨,苦杀萧娘睡方美”,“唤起”是黄鹂鸟的叫声,声音尖厉急促,像催促人们早起,因而黄鹂俗称“唤起鸟”。首句是说:天亮了,天亮了,门外都成闹市了,快快起床!因为报晓的雄鸡被恶鸟所杀,换成了黄鹂鸟鸣叫催醒,害得劳累困乏的女子要早早起床,投入艰辛的劳作之中。也隐喻宫中的管家不体恤下情,只顾黎明催起宫女。
除了模仿鸟语入诗,古代还有一些人能听懂鸟语,破解鸟鸣之意。相传孔子弟子、七十二贤之一的公冶长能解百禽之语,尤其是对小麻雀叽叽喳喳的鸣叫最能会其意,差点无辜获罪,故《论语》中说他“虽在缧绁之中,非其罪也”。三国时期曹魏术士管辂不仅精于卜卦,还精通鸟语。《三国志·管辂传》中,记载了他知鸟语的两件事,一件是管辂听飞鸠报,预知有客至;另一件是听到喜鹊飞到屋顶,叫声甚急,他判断有命案。虽有太过神奇之感,但也说明古人善于学习鸟语,研究鸟类语言。
清代蒲松龄的《聊斋志异》中有一则小故事《鸟语》,说的是河南有个道士懂鸟语,能根据鸟叫预测即将发生的事件。当地县令慕名把道士招来,奉为上宾。这个县令非常贪婪,收了地方上贿赂的物品,他都折算成钱装入自己的腰包。有一次,一群野鸭子飞过来,县令问道士是何意,道士说:“它们在为您算账呢!”县令问:“算什么账?”道士说:“它说"蜡烛一百八,银珠一千八!’”县令很生气,怀疑道士故意讥讽他。道士知道他口无遮拦,早晚会惹出麻烦,执意要离开,可县令不放。“逾数日,宴客,忽闻杜宇。”杜宇即杜鹃鸟,客人问道士杜鹃鸣叫是何意,道士答:“鸟说"丢官而去!’”客人们听了,愕然失色。县令大怒,立刻把道士轰了出去。时间不长,县令果然因贪污受贿被罢了官。
人有人语,鸟有鸟言。南北朝文学家沈约的《侍宴咏反舌诗》云:“假容不足观,遗音犹可荐。”人类如果真能研究透鸟的语言,破译出鸟语的意思,那么鸟类王国的奥秘就能全面呈现出来。我们观鸟嬉戏,听鸟鸣唱,以鸟为友,以鸟语为鉴,生活会更加生动有趣、丰富多彩。
标签: